当前位置:酷知馆 > 学前教育 >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
手机版

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

来源:酷知馆 阅读:6.15K 次
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

知行合一”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哲学理论,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,是密不可分的。

知是指内心的觉知,对事物的认识,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。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,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。

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,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,由衷向善(知”)的人,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,所以说知行合一。

历史由来:

明武宗正德四年,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,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。所谓 知行合一”,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。知”,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。行”,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。因此,知行关系,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,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。

王守仁的知行合一”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:

1、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。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,不能分为两截”。知行原是两个字,说一个工夫”。从道德教育上看,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”,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,这是有积极意义的。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,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,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。二者互为表里,不可分离。

知必然要表现为行,不行不能算真知。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,如果不去行动,不能算是真知。王守仁认为:良知,无不行,而自觉的行,也就是知。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。

2、以知为行,知决定行。王守仁说: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工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”。意思是说,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,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"良知"的工夫。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,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”的完成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kuzhiguan.com/xueqian/8dgnq.html

Copyright © 2024. 酷知馆 All right reserved. 浙ICP备20195214号-2

文字美图素材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,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,立即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