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酷知馆 > 学前教育 > 月到中秋偏皎洁是什么意思
手机版

月到中秋偏皎洁是什么意思

来源:酷知馆 阅读:1.32W 次

“月到中秋偏皎洁”的意思是:月亮每到中秋会变得更加明亮。“月到中秋偏皎洁”出自明代徐有贞的《中秋月·中秋月》,这句话点明了中秋月明亮照人的特点,为下文月有“阴晴圆缺”埋下了伏笔,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,渴望团聚的心情,也体现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的喜爱。

月到中秋偏皎洁是什么意思

资料拓展

徐有贞(1407年6月16日-1472年8月19日),初名珵,字元玉,又字元武,晚号“天全翁”,南直隶苏州府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,明朝中期大臣、内阁首辅,因受封武功伯,世称徐武功。

景泰八年(1457年),明代宗病重,徐有贞与石亨、曹吉祥等人策划发动夺门之变,拥戴明英宗复辟,被拜为华盖殿大学士、兵部尚书,封武功伯。他谗杀于谦、王文,又与石亨、曹吉祥争权,结果被构陷罪名,贬为广东参政,后又流徙云南金齿卫。石亨败亡后被放归。

明宪宗成化八年(1472年),徐有贞郁郁而终,时年六十六岁。



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全文译文

“中秋月,月到中秋偏皎洁”全文译文:月亮到中秋节的时候显得比其他时候更加明亮。更加明亮又如何呢?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所经历的阴晴圆缺呢?算了吧,不管什么阴晴圆缺都不要再说,还是珍惜人世间的好时光吧!如此美好时节,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。

原文:

中秋月。月到中秋偏皎洁。偏皎洁,知他多少,阴晴圆缺。

阴晴圆缺都休说,且喜人间好时节。好时节,愿得年年,常见中秋月。

《中秋月·中秋月》作者是明代徐有贞,此词之声律,上片全同《忆秦娥》,下片只末句多一字。作者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,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,往复回环,有如回文。虽少伤纤巧,但亦颇见匠心。

"偏皎洁,知他多少,阴晴圆缺."全诗赏析

诗词的声律上片与《忆秦娥》一样,下片只在末尾处多一字。作者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,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,往复回环,有如回文。虽少伤纤巧,但亦颇见匠心。

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之感,到了中秋月圆人不圆,渴望和家人朋友团聚的迫切愿望。

扩展资料

《中秋月·中秋月》明代:徐有贞

中秋月。月到中秋偏皎洁。偏皎洁,知他多少,阴晴圆缺。

阴晴圆缺都休说,且喜人间好时节。好时节,愿得年年,常见中秋月。

翻译:中秋的月亮,月亮到了中秋时会更加洁白明亮,人们只看见它的皎洁,又有多少人了解它一年之中所有的变化。

月亮的变化暂且不提,而是趁着现在和人们欢度中秋佳节。这样的好时节希望年年都能有,就好像天天都能看见挂在天空的月亮一样。

偏皎洁是什么意思

“偏皎洁”的意思是皎洁的月光。出自唐代冯延巳《醉花间·独立阶前星又月》,原文:

独立阶前星又月,帘栊偏皎洁。霜树尽空枝,肠断丁香结。夜深寒不寐,疑恨何曾歇。凭阑干欲折,两条玉箸为君垂,此宵情,谁共说。月落霜繁深院闭,洞房人正睡。桐树倚雕檐,金井临瑶砌。晓风寒不啻,独立成憔悴。闲愁浑未已,离人心绪自无端,莫思量,休退悔。

译文:

夜晚独自一人站在台阶前,窗户外透着皎洁的月光。寒冷的夜里,树上尽是空枝,愁绪郁结,像丁香的花蕾一样。深夜的寒冷也不算彻骨(跟我的愁绪相比),更冷的离恨一直也未曾停止。扶着阑干,人都要站不住了。两个玉簪子为你垂下(哭的厉害),这夜里的情思,能跟谁一起说?

赏析:

这首词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愁绪万千,却又无人诉说,只能一个人默默消愁。

作者简介:

冯延巳(903年—960年),字正中,一字仲杰,南唐吏部尚书冯令頵之长子。其先彭城人,唐末避乱南渡,其祖父迁居于歙州(新安)休宁冯村(今安徽省休宁县冯村)。其父令頵追随南唐烈祖李昪,南唐建国后出任吏部尚书,安家于广陵(今江苏省扬州市),故史书称其为广陵人。

冯延巳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词人、宰相。仕于南唐烈祖、中主二朝,三度拜相,官终太子太傅,卒谥忠肃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,文人的气息很浓,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。宋初《钓矶立谈》评其“学问渊博,文章颖发,辩说纵横”,有词集《阳春集》传世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kuzhiguan.com/xueqian/5m17o8.html

Copyright © 2024. 酷知馆 All right reserved. 浙ICP备20195214号-2

文字美图素材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,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,立即处理。